十一月小说网

字:
关灯 护眼
十一月小说网 > 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 > 第122章 第122章

第122章 第122章


新学员集训为期一个月。

列队集合,军纪军容,还有简单的技战术操练。

指挥系一共四十二名新学员,来自全国各地,大多是应届毕业生。为了便于训练,教官把新学员编成了三个小队,八个小组。

柳冬生担着第七小组组长,负责组内事务。

行如风,站如松,口令条例郎朗上口。

一个月下来,整个人脱胎换骨,有了军人气质。

训练结束后,开始了理论学习。

新学员们个个都很努力,互相摽着劲儿,生怕自己落后了。

柳冬生也是如此。

在众多优秀学员面前,优势一下子就没了。他想起了父亲常说的一句话:“天外有天,人外有人,一定要戒骄戒躁,才能不断进步。”

在班里,柳冬生从未提及父亲,学籍上也隐去了父亲的名字。

这是柳进原要求的,说要像个普通学员,严格要求自己。

柳冬生也不想受到父亲的影响。父亲在军区总部,跟学院关系密切,很多教官都是战友,还定期举办讲座,吸引了不少学员参加。

可他想见父亲一面。

自从离开家,就没跟家里联络。封闭训练期间,是不能通信的,回到校区也有严格要求。他想表现得坚强一点,就克制着内心的思念。

在一场讲座上,柳冬生终于见到了柳进原教官。

柳教官穿着军服,戴着肩章,气势威严地登上了讲台。

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

柳教官微微颔首,环视一周。

台下顿时安静下来。

这样的父亲,柳冬生既熟悉又陌生。

他望着讲台,目不转睛。

柳进原打开了讲义,朗声说道:“同志们,今天给各位分享几个战例……”

柳进原一开口,就吸引了全场的注意。

他的口才很好,绘图功底更好。拿起粉笔,在黑板上随手一勾,一幅对阵双方的布局就出来了。

“同志们,这就是双方的部署,从中能看出什么问题?”

图文并茂,生动形象,非常引人入胜。

这是多年的功底,跟柳进原的刻苦钻研分不开。这也从侧面说明,一个优秀的指挥官,不但要勇猛顽强,更要学会动脑子。

几个战例,一一做了分析。

柳进原还特别提到了诱敌战术。

“诱饵很重要,要足够吸引对方。还有时间点的把握,一定要抓住时机,布下天罗地网,不然,敌人跑了,下一回就不会上当了……”

柳进原引经据典,侃侃而谈。

出于保密,有一个战例无法透露。

这是最近发生的,举世瞩目。

“1962年9月9日,我空军导弹部队首次击落米帝u-2高空侦察机……”(注1)

u-2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侦察机,装有特殊照相设备,飞行高度两万米以上,可连续飞行九个小时,对各国军事、政治、经济目标进行侦查,如入无人之境。(注2)

我国也是其重点侦查对象。

自1957年以来,米帝与刮民党反动派勾结,先后援助了r系列高空侦察机,对我内陆地区不间断的侦查侵扰。而我歼击机飞行高度不够,无法命中敌机目标。部署在地面上的高射炮,即便是最大口径的,空中有效射程也受到限制,对高空目标无法发挥效力。(注3)

在这种背景下,我国秘密组建了一支地空导弹部队。在两年时间内,先后击落敌人三架r系高空侦察机,迫使其提前退役,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。

可米帝不甘心失败,就把最新研制的u-2高空侦察机交付给刮民党空军使用,对我内陆进行纵深侦查,尤其是西北地区的秘密基地、导弹发射场,成了重点侦查对象。

敌机来去无踪,很难捕获。

对此,我导弹部队实施了“诱铒计划”。

赶在九月的一天,某轰炸机大队大举转场,立马惊动了米国情报机构。第二天,u-2出动了,导弹部队严阵以待。当u2再次出动,就一头钻进了我军布置好的伏击圈。三颗导弹腾空而起,u-2被击得粉碎。(注3)

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,全世界为之震惊。要知道,我们的武器装备很落后,能把世界上最先进的u-2打下来,本来就是一个奇迹。

这个战例很有价值,却被封存起来。

这是出于战略考虑,不能让敌人摸清我们的动向。跟米帝相比,我们的制空权还很薄弱,那支神秘的导弹部队一旦露出形迹,随时都有可能遭到攻击。

讲座结束了,学员们震撼很大。

不等柳教官走出教室,就一拥而上。

“柳教官,下一次讲座是什么时间?”

柳进原被学员们包围着。

他很欣慰,给学员们讲战例是为了拓宽思路。看来目的达到了,效果非常好。

柳冬生站在一边,望着柳教官,一脸热切。

这时候,柳教官不是父亲,而是一位首长。

柳进原也看到了柳冬生。

目光交汇,并未开口说话。

只是深深地看了一眼,透着关切、赞许和思念。

u-2被击落的消息,报纸上也刊登了。

米帝的飞机又被打下来了,振奋人心。

田小苗自然注意到了。尤其是那篇“竹竿子捅飞机”的报道,被她小心地裁剪下来,做成了剪报。

这是一个著名的典故。

当记者招待会上,有外国记者追问:“u-2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侦察机,来去无踪,是怎么打下来的?”我外交人员自然不能透露。

一位首长很幽默,就指着天空说:“这是用竹竿子捅下来的”

一语带过,充满了自豪。

竹竿子捅飞机,就是这么来的。这幽默风趣的应答,也成了外交辞令的典范。

而后世一些不了解底细的,却把这编成了段子,讥讽嘲笑。

殊不知,击落高空侦察机,运用的战略战术属于绝密。直到几十年后,才揭开了这个秘密。而当年的那一批战士,早已经退伍,有的进了工厂,有的返回家乡种地。他们对立功受奖却绝口不提,默默地坚守着那个秘密。

田小苗很感慨。
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努力,不管到了什么时候,都肩负着使命。她呢,也再次意识到外交工作的重要。这是她的方向,是为之奋斗的目标。

有了使命感,田小苗的内心充盈起来。

整个人也变得更加内敛。

这是从另一个视角看问题,冷静而又睿智。

转眼收了秋。

全国各地秋粮喜获丰收,一片欢腾。

靠山村也不例外,比往年的收成都好。

家家户户养了猪,养了鸡鸭,还圈了鱼塘,生活好多了。田老汉操着心,让大壮把捡来的山货,打个包裹给大旺寄过去。

“咱这里不稀罕这个,可城里可稀罕了,见都见不着……”

田大壮一听,干脆装了满满一口袋,有十多斤。

这天,田大旺收到了一个包裹,里面装着木耳、山菇、山菌子。

孙梅英很高兴,找出一只布袋。

“大旺,给进军送一些过去……”

“好。”田大旺答应着。

赶着星期天,二人搭乘公交车跑到郊区,买了两只芦花鸡和一些农副产品。这是高价的,比副食品店贵一倍。可为了吃好一点,也顾不上省钱了。

田大旺宰了鸡,褪了毛,剁成鸡块。

孙梅英泡了菌子,连汤带肉炖了一大锅。

田小苗一进门,就闻到了鸡汤的香味儿。

她两眼放光,口水直流。

“娘,咱家买鸡了?”

“哦,改善一下生活。”

孙梅英乐呵呵的。多长时间没吃肉了?做梦都想得慌。

五一和三子也围着锅台,馋得流哈喇子。

“妈,好了没有啊?”

“没呢,得炖烂糊一点……”

孙梅英隔一会儿,就捞出来一块,让五一和三子尝尝。

两个娃娃吃得满嘴流油,开心得不得了。

一家人吃饱喝足,感受着生活的美好。

市面上供应充足了,不管是粮食还是农副产品都多了不少。虽然,还是按照定量供应,可拿着票券就能买到。日用品种类也很多,分为平价和议价两种。平价的需要票券,议价的随便购买,就是价格要高很多。

沪上是工业基地,轻工业产品很丰富。

商业部门拉着成车皮的手表、自行车、收音机、缝纫机等紧俏物资,全国各地到处跑,换成农副产品拉回沪上。可户籍人口多,平摊下来就没多少。好在郊区开了集贸市场,卖啥的都有,可热闹了。

农业发展了,工业恢复了。

国民经济有了好转,可外界形势依然很严峻。

先是西北边疆发生了一起事件。

在苏联的策划下,毗邻边境的某县发生出逃,一下跑了几万人。这给两国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,也给边境地带制造了紧张局势。跑过去的这些人,成了诋毁我国的工具,在国际上大造舆论。(注4)

多少年后,那些人想回来,却再也回不来了。

接着,西南边境也不太平。

与青藏高原接壤的某邻国,仗着英帝、米帝的支持,想占便宜。先是接纳叛逃分子,接着一点一点蚕食我国领土。我方多次警告,置若罔闻,唯有动手教训一顿。(注5)

田小苗心说,不打则已,一打就要照着死里猛揍。

“国庆节”过后,一场自卫反击战打响了。

敌方溃不成军,我方大获全胜。可一个月后,我方宣布单方面停火,并分批撤至双方边界实控线以北二十公里。(注5)

很多人不理解,既然打下来了,为何不守住?

从后来揭秘的资料显示,这是不得已而为之

高原峡谷地带,环境险恶,属于无人区。单是这一场局部战争,就需要几十万头牦牛不间断运输。部队驻守在那里,后方补给难以支撑。再加上大雪封山,人类无法生存,考虑到我们的综合国力,不得不撤退。

换句话说,打下来容易,守起来很难。

田小苗很感慨,无论做出任何选择,都跟当时的情况相关。

一切是联动的,在自卫反击战打响时,东南沿海一带也蠢蠢欲动。

海峡那边,先后派遣了多股武装人员偷渡。可一上岸,就被全部歼灭。除了边防军,我民兵组织发挥了巨大效力。这是国家的战略安排,只要扛得动武器的,都武装起来。全民皆兵,是不可忽视的力量。

就像预感到了什么,高校也组织了民兵训练。

田小苗第一次参加,稀罕得不得了。

她跟同学们一起在操场上列队,手持木棍,奋力劈杀。扔手榴弹,爬木杆子,还学着电影中的样子钻网子,匍匐前进。

训练了一个月,田小苗的手上磨出了茧子。

孙梅英心疼得不得了,说:“带了手套,怎么还磨破了?”

这时,已是十二月底。

冬子的生日马上就到了。

孙梅英犯了愁。部队上好像啥都有,准备什么好呢?她考虑了半天,就织了一副护膝和护肘,让冬子套上。

田小苗考虑了一下,还是备了贺卡。

军校通信不便,就寄给梅子好了。都在金陵城,总有见面的时候。
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