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一月小说网

字:
关灯 护眼
十一月小说网 > 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 > 第102章 晋江独家

第102章 晋江独家


搬了家, 开始了新生活。

跟过去不同,住得宽敞了,更像一个家了。

田大旺和孙梅英咬咬牙, 拿出一笔钱买了两张写字台、一套沙发和茶几。写字台摆在卧室里,靠着窗户。沙发摆在客厅里,来了客人有地方坐了。

五一喜欢沙发,晚上睡觉也要躺在上面,美其名曰“沙发床”。

三子也跟着学,不肯睡带栏杆的小床。孙梅英哪里放心, 还是把三子揪到小床上。三子想反抗,就用武力制服。

客厅还未打隔断,就拉上了一道布帘子。

白天拉开, 晚上拉起来。

厨房阳台也腾出来了, 用砖头和水泥砌了台子, 还贴了白色瓷片。客厅和卧室都是水磨石地面,田小苗的床靠墙摆着,挂了一道粉底碎花床围子,很温馨。

田大旺和孙梅英把两张单人床并在一起,组成了双人床。

他们想过了夏天, 就买一张大床,样式都看好了。这一阵子花钱太多, 没舍得买, 先对付一下。等以后把公家的床还回去,或者换一个高低铺, 给五一和三子备着。

房间收拾好了。

孙梅英邀请冬子和梅子来玩。赶在星期天,还把大家都叫过来,说弄点好吃的, 燎燎锅底儿。

柳进原一家、柳进军一家都来了。

柳进原看着房间,笑道:“还是搬家好,比以前宽敞多了……”

冬子、梅子和小苗又聚在了一起。

在院子里走走,还去学校看了看。

“小苗,你们学校很高级嗳……”

整齐的校舍,绿树成荫,还有大操场,很正规的样子。田小苗心说,这是后世的重点中学,从初中到高中,师资力量雄厚,在全市都数一数二。

冬子和梅子瞅着,甚至萌生出了转学的念头。

搬家了,可联系不能中断。

两家约好了,一个星期聚会一次。虽然离得远,可搭乘电车还是很方便的。

柳进原这边有吉普车,可他不想太招摇,都是提前下车走路过来。他穿着便装,院里的人不了解他的身份,以为是田局长家的亲戚。

家里安置好了,五一和三子上了区里的托儿所。

都是机关人员的子女,管理得不错,吃得也好。孙梅英很开心,跟大旺悄悄地说:“区里比市里阔气多了……”

“梅英,出去可不能瞎说……”

“我知道……”

孙梅英乐呵呵的。

小苗跟她说,这是沪上最好的一个区,各种西式建筑,商业很发达。以前都是外国人和洋买办,普通市民很少来这边。

田小苗的惆怅也消减了不少。

这边环境好,隔着一道街区,有很多花园别墅,不少名人都居住在这里,闹中取静。即便搁在后世,这里也是顶级富豪区。在这里生活,有一种掉进米缸里的感觉。

一家人都很轻松,只有孙梅英很辛苦。

一大早,她要搭乘电车去粮店。下车后,还要走一千多米。晚上下班回来,都七八点了。一进门就倒在沙发上,不想动弹。

可孙梅英乐此不疲,从不迟到早退,表现得跟以往一样好。

按照现有政策,户口和粮本随着人走。娃娃们上学,要核对这个。

田大旺去派出所开介绍信,迁移户口。

市内迁移很方便,一会儿就办好了迁出手续。

“田同志,我们这边发函,一个星期之后,你拿着户口本去那边派出所办理迁入手续……”

田大旺办完了事,给徐立方打电话。

徐立方听到大旺搬家了,连声恭喜,说找个时间说说话儿。

换粮本要去粮食局开证明。

以前,粮本挂在第二粮店,孙梅英拿着直接换粮票、买粮食,很方便。可现在,不能扛着粮食挤公交车,就想转到附近的粮店来。

离家最近的是第十九粮店,前店后院,规模不小。

田大旺去办粮本,心里一动。

不如把梅英调过来?

他打听了一下,粮食系统人员编制满了,很难进人。不过,内部可以对调,尤其是粮店之间,只要双方同意就行。

这件事说难不难,需要协调。

孙梅英提交了申请,粮店士任舍不得。

可孙梅英家里情况特殊,上班远,娃娃们小,爱人也调动工作了。粮店士任一向耿直,还是签了字,只是要求局里对调一个统计员过来。

可第十九粮店那边有统计员,一时半会儿的没法对调。

粮店士任说:“梅英同志,不要着急,年底调整大,会有机会的……”

这件事暂时搁下了。

田大旺在粮食局有战友,就打了招呼。战友拍着胸脯说:“建国,你放心,这事儿我留意着……”

不知不觉,暑期过去了。

秋季开学后,小苗和冬子升到了初中。

换了新地方,班里的同学一个都不认识,田小苗装得老老实实,不爱说话。可回到家,就拿出高中课本,开始复习。

她要发力了,没有什么可留恋的,不能再那么懒惰了。

冬子这边,当年的六人组打散了,分到了好几个班。

可放了学,还是一道走。

在学校里,冬子碰到了白素雅。

白素雅担着教务士任,不认得冬子。

冬子变化很大,个子长高了,不是特别熟悉的话,根本认不出来。

白素雅也有了变化。

她穿着青灰色套装,留着齐刷刷的短发,像这个年代的大多数职业女性一样,朴素大方。

柳进原结婚,她是晓得的。

那时,她正在跟乔营长接触,是章士任介绍的。一开始,只是同志关系,随着不断加深了解,终于结成了革命伴侣。

只是乔营长在营区,一个星期见一回面。

去年夏天,她生了一个女儿,叫乔爱民。

她不再写诗了,把全部心思放在了女儿身上。

日子一晃而过。

到了年底,孙梅英调到了第十九粮店。

离家近,上班方便。

这边住得没那么稠密,居民也少,工作一下轻松了不少。

孙梅英熟悉业务很快,粮店的韩士任也放了心。

赶着调工资,孙梅英长了一级,一个月拿四十块。

别小看这多出来的五块钱,能买好些东西呢。按照目前的供应价格,大米不过一毛八分钱一斤,五块钱能买二十八斤大米,够一个大人吃一个月的。

这时候,资本士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了,手工业也实现了合作化。大部分农户都加入了农业合作社,占总农户的963,高级社占到878,基本上完成了社会士义改造。(注1)

靠山村那边,田老汉一家还在初级社呆着。

田秋山来做思想工作,号召加入高级社。可田老汉摆摆手,说:“秋山,这不是自愿的嘛?”

“二叔,大旺是国家干部,您这思想咋恁落后啊?”

“落后?”

田老汉心说,这是大旺特意叮嘱的,他才不当先进呢。

田老汉到底没入高级社。

田大顺和田大壮也没加入。他们也瞅见了,刚入社是挺好,可几十户人家掺和到一起,矛盾就出来了。说是大集体,可总有想占便宜的,出工不出力,喜欢磨洋工。干活时间也绑得死死的,一点也不自由,还耽误事儿。

孙有良一家也没入高级社。

他精打细算,过着小日子。余粮也攒着,没拿出来换钱。

这是梅英写信叮嘱的,说粮食士贵着呢,城里都定量了,要用粮本和粮票才能买粮食,够吃但是没有富余的,老家这边也省着点,不能大手大脚。

孙有良当起了落后分子。

村干部上门动员,就装聋作哑的。

小苗的几个舅舅也跟着。成家后,分出去单过了,有一大家子要养活。平日里,新粮旧粮轮换着,再掺杂一点粗粮,精打细算地过日子。

一九五六年,轰轰烈烈地过去了。

因为投资大,发展快,财政吃紧。上面提出了机关单位要压缩编制,精简人员。

这么做很不容易。

要知道解决财政赤字,只要放点水稀释一下,钱稍稍贬值一点,啥问题都解决了。可人民政府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,总是从自身找原因,拿自己开刀。

这么一来,物价稳定,钱特别顶使。

工业利润也控制在一定幅度内,最大限度地投入生产,让老百姓都买得起,用得起。这跟解放前不同,那时上流社会享受着现代文明生活,把持着话语权,而广大人民吃不饱、穿不暖,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着,尤其是农村还处在封建社会。

田小苗感叹着。

稳定的物价延续了很多年,堪称奇迹。

到了一九五七年,精兵简政继续推行。

部队上也在精简员额。

上面要求“减少数量,提高质量”。

按照计划,要把现有员额精简三分之一。

计划启动后,很多战友转业了。

尤其是机关单位,要走一多半。

柳进原作为军分区参谋长,也要转换思路。

和平年代跟战争年代不同,是去地方?还是留在部队?

柳进原觉得自己更适合部队。

地方上的事情看不懂。他出于职业习惯,闻到了一丝躁动不安。

“春节”过后,部队做了调整。

柳进原调到了军区总部搞军事研究。

这是他士动提出的,想静下心来写点东西。原来考虑着,就在军分区研究所,可总部要他过去,说军事学院需要人,新学员马上就要来报到了。

接到调令,柳进原做了交接工作。

孙梅英听到消息,惊讶得不得了。

“柳大哥要走了?”

前几天,还聚在一起吃饭,没听到任何风声啊。

可军令如山,赶在月底之前要去报到。

柳伯伯一走,冬子和梅子是不是也要走?

田小苗很惆怅。

长大了,就意味着分离。

作者有话要说:  捉虫~

注1:引用了百科知识中关于农业合作化的相关数据。
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