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一月小说网

字:
关灯 护眼
十一月小说网 > 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 > 第63章 晋江独家

第63章 晋江独家


放暑假之前, 学校会落实下学年的教学计划。

蒋如云想在家附近找一份教员工作。

这对蒋家来说,是轻而易举的事情。蒋教授和蒋师母的学生很多,可谓桃李满天下, 有在政府工作的, 也有在中学当校长的。

蒋如云是个才女, 做教员不过是小菜一碟,很快就拿到了聘书。不过, 她改了名字, 不叫蒋如云了, 改成了蒋爱华,既跟过去做个切割, 又表明了爱国热情。

她跟家人说:“以后叫我爱华, 如云早就没了……”

蒋教授和蒋师母都很赞同。还专门去了户籍署, 给蒋爱华报了户口。解放前后, 失踪离散人口很多, 重新登记很正常。

回到家, 蒋师母说:“爱华, 你和国江都改了名字,就重新开始吧!”

“嗯。”蒋爱华点点头, 满怀希望。

赵国江写信给她,表达了这个意思。这也是她鼓起勇气,重新开始的动力。

可对赵国江来说,却有不小压力。

由于工作的特殊性, 对爱人的政治面貌是有要求的。他跟蒋爱华表白后, 就向组织上做了汇报。

余政委找他谈话,说:“国江同志,你要考虑清楚了, 虽然蒋女士在争取进步,对过去的事情也既往不咎,可你是做保卫工作的,跟普通干部不一样,不管是你本人还是你爱人,政治上要清白,不能有任何疑点,否则,会影响到前途的……”

赵国江明白,余政委是出于好意。

可他考虑过了,不想再犹豫。如果组织上需要,就把他调离原来的岗位好了。

赵国江态度坚决,余政委叹了口气。

赵国江是他看着成长起来的。当年,那批青年学生跑到延安就是他接收的。他不想看到赵国江走弯路,可赵国江的性格他了解,很正直,也有点书生意气。

想着赵国江跟蒋女士的过往,就提了个建议:“国江同志,还有一个办法,就是蒋女士多立功,争取加入到我们队伍中来……”

“好,我会帮助她的。”

赵国江也希望蒋爱华加入进来。他征求过徐科长的意见,徐科长说:“信任是相互的,要一步一步来。”

这件事,赵国江没跟蒋爱华说,怕她有压力。

可蒋爱华是做情报出身的,哪能意识不到?

也正因为如此,才更加珍惜她和国江的感情。一切重新开始,她要把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献给国家。

离开学还有一个多月。

蒋爱华把主要精力搁在了电码侦听和破译上。朝鲜战争爆发后,沪上的地下电台又活跃起来了,电讯科截获了不少电码,可就是破译不出来。毕竟,电文密码经常更换,在没有密码本的情况下,想破译很难。

这是一项烧脑子的工作,蒋爱华乐此不彼。

她跟同志们一起加班,昼夜颠倒,熬出了黑眼圈。

蒋师母很心疼,劝女儿不要那么拼命。

可蒋爱华嘴上答应着,干劲儿一点也不减。她心气儿很高,不想成为赵国江的政治包袱,给国江拖后腿。

赵国江负责治安工作,也忙得很。

最近一段日子,帮派分子很活跃,打架斗殴,时不时地弄出点动静。尤其是郊区一带,湖泊遍布,芦苇丛生,成了不法分子的聚集点。

巡逻大队跟警备部队配合,清扫了几次。

可这些人很狡猾,听到风声就跑了。等部队一走,又汇集起来。好在各村各镇都动员起来了,清缴私人武器装备,发现坏人就举报,还有民兵日夜巡逻。

走群众路线,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。

赵国江换了便服,跟同志们一起深入走访。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子,一个老渔民提供了线索,说夜里有船只在芦苇荡出没,一个星期来一两趟,不让人靠近,不晓得在做什么?

摸清了敌人的活动规律,就在芦苇荡设下了埋伏。

一连等了两晚上。

果然有船只划进来,一伙人鬼鬼祟祟地上了岸。

“不许动,举起手来!”

一声大喝,战士们和民兵队员冒了出来,拧亮手电筒打了过去。

那伙人慌里慌张,两手举得高高的。

经过审讯,这伙人是附近的地痞流氓,来开会领取经费的。领头的打着“救国军”的旗号,叫嚣着第三次世界大战打响了,国军很快就打回来了,金条、美钞大大的。

经费的来源,那个头目说有人提供,就藏在芦苇荡里。具体是谁,他也不晓得,只知道有人送钱过来,按日子来领取。

果然,按照头目说的记号找到了一个黑提包。打开来,里面是一个油纸包,包着一沓子港币和美钞。

这个案子立刻转到了徐科长那里。

徐科长立马跟“王振发案”联系起来。

在劳资纠纷一案中冒头的王振发,很有背景。这人三十出头,在洋行做事,薪水不菲,住着花园洋房,雇了佣人,开销很大。除此之外,他的个人账户定期收到海外汇款。细细一查,都是港岛的一家商行汇来的,一个月两笔,数目很固定。可最近几笔,金额大了起来。

这里面一定有问题。

保卫人员盯着王振发,发现这个人很活跃,大大小小的商务活动都能看到他的身影。交际面也很广,接触得人很杂。

趁着夜里,巡逻车开到王振发家附近,果然截获了短波电码。

王振发家里藏有电台?

保卫人员立马搜查,可什么都没搜出来。

王振发穿着睡衣,两手插在兜里,很镇定。还煞有介事地说:“你们无缘无故乱搜查,我要去市里投诉!”

倒是王太太神色紧张,时不时地瞄一眼厨房。

徐科长注意到了,就指着厨房说:“这里面,再仔细搜搜!”

保卫人员进了厨房,还是一无所获。

徐科长跟进来,细细查看。

锅灶、橱柜、案板整整齐齐,像是很少做饭。

“王太太,你家佣人呢?”

“我家佣人回乡下去了。”

徐科长打量着锅灶,示意保卫人员把锅端起来。

这一下,王振发紧张起来。

他刚要有所动作,就被保卫人员扭住了。

腰里别着武器,这一下露了马脚。

锅灶下面也发现了一只铁盒子。

打开来,是一部微型发报机。

王振发面如死灰,王太太更是瘫在了地上。

紧接着,又从床板下面搜出了一个密码本。

证据确凿,无从抵赖。

可审讯时,王振发一言不发。

王太太什么都不晓得,说跟王振发结婚没多久,发现王振发半夜起床,就追问,王振发说跟海外谈生意,时差颠倒,就晚上加班。

从调查结果看,王太太像是用来打掩护的,解放后才跟王振发成了亲。家人都在沪上,小有资产。

王振发是个死硬分子,拒不交代。

倒是王太太回忆起来,曾经送过一只黑提包,搁在公园的椅子下面,那椅子背上有人用粉笔画了一个三角符号。王家的佣人也说,经常有电话响,可接起来就挂断了,还以为线路坏了。

王振发身上的疑团很多。

他的联络人是谁?活动经费去了哪里?又是受谁领导的?

可王振发接触得人太多,查找起来很困难。徐科长把密码本交给电讯科,继续跟海外联络,好迷惑敌人。

蒋如云拿到密码本如获至宝,一下破译出了好几条电文。还说:“这是情报局的密码本,从编码手法上能看出来。”

也就是说,王振发跟老k是一条线上的?即便不是同一个人指挥,也有某种关联。

现在芦苇荡一案出现了黑色手提包。

徐科长让王太太辨认,王太太点点头。

“就是这只,佣人去小店里买的。”

徐科长将计就计,想把联络点利用起来。

他初步判断,王振发按照指令发放活动经费,接头人去指定地点把经费领走,并未跟王振发碰面。而这个接头人十有八九跟老k有联系,或者就是老k本人?

芦苇荡一案,也跟老k有关。

这个家伙蛰伏了一阵子,又冒出来了。

和平的背后,是有人在坚守。

工商处这边的采购,紧锣密鼓。

赵科长拿出了做地下工作的劲头,一点风声都没往外透露。几家国营公司的仓库里,堆满了医药用品。

眼看着库存满了,就跟赵科长请示:“要不要继续追加?”

赵科长心里没底,就找何处长碰头。

何处长也拿不准,问田大旺。

田大旺说:“买,现在价格还没涨起来,要尽可能地多买。”

这话是小苗说的:“仗打起来了,药品会涨价的,弄不好还会封锁禁运……”

说到封锁禁运,田大旺深有体会。

沪上刚解放那会儿,外国军舰大炮对着吴淞口,啥都运不进来,说要把沪上变成一座孤岛,让五百万市民喝西北风。那时,市面上粮食和药品紧缺,一支盘尼西林(青霉素)能炒到天价,堪比黄金。

何处长也经历过那段日子,就大手一挥。

“景坤,再找几个仓库,地势要高一点,防止受潮。”

“好。”

医药采购需要资金,赵科长跑了几趟银行,帮忙联络。

这件事,何处长跟市里汇报过。

市里的领导都是从战火中走出来的,嗅觉很敏锐。目前,朝鲜军队急于冒进,看似节节胜利,可战争已经扩大化了,不可能轻易停火。而米帝国主义还未真正发力,随时都有可能反攻。

这场战争举世瞩目。

部队加强了警戒,后勤保障也准备起来。

这是柳进原提交的报告,重点阐述了后勤保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。据收到的最新消息,我东北边防军已成立,又从中原调集了精锐部队开赴东北,加强防御。(注1)

战火一旦扩大,随时都有可能烧到东北边境。上面已经看到了这一点,对战争走向很担忧。

大人们忙正事,田小苗也没闲着。

她开始看报纸,关心国家大事。

可托儿所上哪弄报纸?只有所长每天带着报纸过来。田小苗凑过去,装着好奇地样子,喊着:“邱阿姨,念念报纸。”

邱所长就清清嗓子,念一段。

田小苗趁机把报纸溜一遍,重点关注国际新闻,尤其是朝鲜战争。

冬子发现了,也凑过来听听。

还跟小苗悄悄地说:“小苗,我们家有好多报纸。”

“嗯,再多也不能往外拿。”

田小苗怕冬子分不清,不小心把内参拿出来。

冬子点点头,说:“我爹叮嘱过,连个纸片都不能拿出来,不然,罚站,打屁股,关禁闭。”

田小苗忍不住笑了。

柳伯伯的警惕性很高,机密资料不会带回家的。可安全意识从小培养,不敢有任何疏忽。

作者有话要说:  注1:参考了百科知识中关于朝鲜战争的资料

捉虫~
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